8月9日至11日,“走遍中国——中国文促会美术家写生创作行动”陕西站活动在黄土高原的厚重底蕴中拉开帷幕。杨晓阳、尼玛泽仁、张江舟、陈孟昕、陈钰铭、王学辉、丁密金、李晓军等当代艺术名家齐聚榆林,以脚步丈量历史,以画笔对话文明,在算盘博物馆的千年算珠声中聆听商道智慧,在“走出家乡的榆林人”的奋斗故事里触摸时代脉搏,在陕北民歌的苍茫旋律中感受黄土魂魄。

“走遍中国”写生团参观榆林算盘博物馆(彭雪杏摄影)
算珠轻响,奏响文明密码
步入算盘博物馆,9999件跨越东汉至现代的算具如时光长河奔涌眼前。这些由赵占明先生倾尽心力收藏的展品,讲述算盘的前世今生,展现算盘的千姿百态。以绿松石、白玉、红松石为珠,以古琴、蝴蝶为架,将“八仙过海”的神韵、“如意八卦”的祥瑞凝于方寸之间。展厅楼梯更似文化密码的具象化呈现——墙面、地面、扶手皆由各地古算盘砌筑而成,每一道裂痕都是岁月镌刻的印记,每一枚算珠都在诉说“算盘一响,黄金万两”的商业传奇。当传统计算工具蝶变为融合吉祥图谱、家居美学的艺术品,其背后不仅是材质与工艺的革新,更彰显着中华文明“器以载道”的哲学智慧。

“走遍中国”写生团参观榆林算盘博物馆(彭雪杏摄影)

“走遍中国”写生团参观榆林算盘博物馆(彭雪杏摄影)

张江舟以算盘为题即兴写生(彭雪杏摄影)

李晓军为算盘博物馆题词
故土情深,镌刻精神图腾
在“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博物馆,榆林电视台原专题部主任赵云章用23年光阴编织的“榆林精神图谱”令人动容。700余位党政军领袖、科学巨匠、文艺名家的奋斗轨迹在展墙上交织成星河,泛黄的采访笔记、定格的微笑瞬间,无声诉说着黄土地孕育的坚韧品格。艺术家们驻足于赵馆长堆满文献的斗室,应邀题写“远走他乡逐日光,荣归故里报春时”“陕北多豪士,榆林有情人”的墨宝,既是对游子赤子之心的礼赞,亦是对“天下榆林人”文化品牌的深情注解。

“走遍中国”写生团参观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展览馆(彭雪杏摄影)

“走遍中国”写生团参观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展览馆(彭雪杏摄影)

张江舟为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展览馆题词

李晓军为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展览馆题词
信天游起,唱尽苍生百态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赶牲灵的人儿回来了……”当原生态陕北民歌在陕北民歌博物馆穹顶下回荡,艺术家们仿佛看见千沟万壑间升腾的烟火气。陈孟昕、陈钰铭即兴体验打夯号子,粗粝的劳动号子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在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喜遇“陕北歌王”王向荣时,在与艺术家们交谈说到动情处,这位70多岁的老歌手禁不住深情吟唱起来,歌声低回,时而苍茫如诉,时而激越召唤,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艺术家,让他们对黄土高坡的民风民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走遍中国”写生团采风陕北民歌博物馆(钱晓鸣摄影)

“走遍中国”写生团参观陕北民歌博物馆(彭雪杏摄影)

“走遍中国”写生团在陕北民歌博物馆体验陕北打夯号子(钱晓鸣摄影)

杨晓阳与王向荣在榆林麻黄梁亲切交谈(钱晓鸣摄影)
翰墨流芳,唤醒尘封记忆
在李棠书法展览馆,民国陕西书坛“三杰”的传奇故事随墨香浮现。这位与于右任、王雪樵齐名的大家,其作品曾险遭湮没,幸得榆林双山民众数年追寻方得重见天日。展馆后记中“尘封百年,幸得重光”的感慨,恰似对文化守护者的崇高礼赞。而陈宝生麻黄梁摄影书法馆内,杨晓阳应邀题写的“黑白世界,彩色人生”则是对艺术执着者的最佳诠释——为捕捉骏马奔腾的瞬间,摄影家陈宝生为拍摄骏马奔腾的效果,在地上挖了几十个坑,让人驱赶着骏马奔腾而过,这种近乎偏执的追求,正是艺术突破与创新的不竭动力。
“走遍中国”写生团参观李棠书法展览馆(彭雪杏摄影)
“走遍中国”写生团参观陈宝生麻黄梁摄影书法馆(彭雪杏摄影)
三日采风,五馆浸润。榆林博物馆之行不仅让艺术家们沉浸于历史文脉的滋养,更激发出强烈的创作冲动。当算珠的清脆与民歌的苍茫在笔墨间交融,当游子的乡愁与匠人的坚守在画卷中定格,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终将化作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璀璨星辰,照亮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之路。
此次“行动”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办,大唐鹿野苑·国际森林度假区、北京国亭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协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则为写生创作行动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