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晋西大地,骄阳似火却难掩生机。巍峨吕梁山层峦叠翠,似一幅壮阔的绿色画卷徐徐铺展;滔滔黄河水奔腾不息,如一条灵动的金色丝带蜿蜒穿梭。8月5日下午,历经两日翘首以盼,“走遍中国——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美术家写生创作行动”的艺术家们,终于踏上了柳林县鑫飞下山峁煤矿的土地,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探寻之旅。
写生团采风鑫飞下山峁煤矿工人(彭雪杏摄影)
抵达之时,恰逢矿工换班。八旬高龄的画家郭全忠精神矍铄,健步如飞地冲向井口。当看到一个个满脸煤尘、身着沾满污渍工作服的矿工走出巷道,他的眼神中满是关切与心疼。得知这些“地下勇士”已连续奋战7个小时,连饭都顾不上吃,郭老动情地直呼:“你们太辛苦了!”艺术家们深知矿工们劳作后的疲惫与饥饿,不忍过多打扰他们宝贵的休息时间。艺术家们纷纷退至安全距离,用手机默默记录这些当代“夸父”坚毅的面容,记录他们朴实的笑容和沾满煤灰却依然明亮的眼睛。
写生团采风鑫飞下山峁煤矿工人(钱晓鸣摄影)
写生团采风鑫飞下山峁煤矿工人(彭雪杏摄影)
写生团采风鑫飞下山峁煤矿工人(钱晓鸣摄影)
“走遍中国”山西写生创作活动自7月27日有序开展,由“行动”组委会执行主任张江舟带队。8月1日,郭全忠、蔡超、刘健、张江舟、李晓军五位艺术家抵达柳林县西王家沟乡刘家坡村写生基地,创作视角从自然与人文风光转向生活在三晋大地的农民,进行为期一周的写生。在这里,他们选择融入当地生活,吃住在农民家中,与乡亲们朝夕相伴。他们写生正值壮年的农户,感受土地的脉搏;为悠然抽烟的老人家勾勒肖像,捕捉岁月的痕迹;记录奔走于乡村的退休赤脚女医生,体验朴素的情感。闲暇之余,他们还与当地艺术家深入交流,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绽放。
刘家坡基地写生现场(彭雪杏摄影)
刘家坡基地写生现场(彭雪杏摄影)
刘家坡基地写生现场(彭雪杏摄影)
刘家坡基地写生现场(彭雪杏摄影)
刘家坡基地写生现场(彭雪杏摄影)
刘家坡基地写生人物(彭雪杏摄影)
刘家坡基地写生人物(钱晓鸣摄影)
刘家坡基地写生人物(彭雪杏摄影)
郭全忠感慨道:“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这里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我们眼中是漫天的黄土,如今,处处绿意盎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衣着打扮也焕然一新。然而,在这变迁之中,总有一些东西始终未变,深深打动着我。城市或许被浮躁与商业化所笼罩,但当我与当地的农民交流,为他们写生时,他们身上那份忠厚、勤劳、朴实的特质,与这片土地完美融合,这种纯粹的精神,正是黄土高原赋予的独特魅力。”
郭全忠写生作品
郭全忠在刘家坡基地写生(彭雪杏摄影)
蔡超写生作品
蔡超在刘家坡基地写生(钱晓鸣摄影)
刘健写生作品
刘健在刘家坡基地写生(钱晓鸣摄影)
张江舟也深有感触:“深入生产一线,亲眼看见矿工们的生活与工作状态,内心深受触动。他们满脸煤灰,却眼神明亮,精神饱满,毫无疲惫之感,反而透着一种源自内心的愉悦。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们对一线劳动者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他们用辛勤的汗水,诠释着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是真正的时代英雄。”
张江舟写生作品
张江舟在刘家坡基地写生(彭雪杏摄影)
李晓军则表示:“通过与当地群众的近距离接触,从他们的身材、气质、眼神和行动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朴实与厚重。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雄浑的山川,孕育了这样勤劳善良的人民。我衷心希望,在此次写生过程中,能够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让我的作品更具生命力与感染力。”
李晓军写生作品
李晓军在刘家坡基地写生(彭雪杏摄影)
此次山西采风行,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创作之旅,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与精神的升华。艺术家们用画笔描绘山河的壮丽,用色彩传递人民的情感,在触摸中华文明根脉的同时,也书写着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以艺术之名,跨越时空,连接古今,让黄河魂在笔墨间永续传承,让黄土情在作品中熠熠生辉。
本次写生创作行动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办,大唐鹿野苑·国际森林度假区、北京国亭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协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作为支持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