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相见--三星堆公共考古之旅”考察活动圆满完成

2021年12月14日至17日, 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收藏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以下简称:中国文促会收藏文化专业委员会)的“穿越时空的相见--三星堆公共考古之旅”考察活动在四川成都圆满结束。此次活动由中国文促会收藏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著名文物专家古方老师亲自带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名考古专家李存信老师给予全程专业指导,活动内容包括:专家主题讲座、考古遗址考察、博物馆参观、藏友交流学习等。

成都市博物馆门前的合影

参观成都市博物馆

12月14日是活动的报到时间,大家从全国各地来到成都,因为有的地方有疫情发生,大家都比较谨慎,全都做了48小时核酸检测,以备不时之需。但是因为突发疫情,还是有部分西安和上海的学员不能参加,也是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15号上午,是学术交流和专家主题演讲时间。首先是李存信老师以三星堆考古挖掘为主题的讲座:“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遗存梳理及赏析”。

李存信老师讲座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收藏文化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实验室考古专家李存信

李老师给大家介绍到:“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较广、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古蜀国文化遗址。其中出土文物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具有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1986年、2020年的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了若干精品重器,其中还包括许许多多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的小件饰物,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珍品,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瑰宝”。李老师比较全面、系统的讲述了三星堆的历史背景和挖掘过程,以便于大家去三星堆参观时,能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也算是给下一步的活动做个预热。

古方老师的讲座-1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收藏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古方

紧接着,古方老师做了“玉”见古蜀---古蜀王国出土玉器的发现与认识的主题讲座。以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和三星堆出土玉器做了个对比性的研究和探讨。

古方老师的讲座-2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收藏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古方

古方老师在演讲的时候,不仅讲述了PPT文件里的内容,还不时的做了一些点评和补充。同时,加入了不少自己的看法。让与会人员感觉就是两个专家在进行观点碰撞,非常的精彩过瘾。

韩玉璐发言

韩玉璐

从事翡翠行业近二十年的韩玉璐主讲的题目是:“浅谈翡翠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她从翡翠的几大原产地和国内的几个主要交易市场、以及交易形式和相互的优势等方面,给大家分享她的本人在这个行业的经历和体会。对我们了解翡翠市场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很大的帮助。

蒋成龙发言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收藏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蒋成龙

中国文促会收藏文化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蒋成龙表示:他原来是从事IT行业的,因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加入到艺术品收藏的行列,他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新的理念:怎么在大数据的网络时代,把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利用新媒体快速有效的推送到大众面前。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受。

会议的最后,由中国文促会收藏文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向东,做每年的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

上午的会议结束后,下午给大家安排的是参观成都市博物馆的活动。

成都博物馆位于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西侧,展陈面积约20000平米,藏品近30万件,形成了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迄民国时期,较为完整的藏品系列。

参观成都市博物馆

听讲解员介绍成都的历史

常设展“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 最值得一看。通过讲解员的精彩的解说,让我们把成都的历史快速的浏览一遍,从而对成都的地区文化和城市文明在漫长的发展历程的精彩和辉煌,特别是成都独特的人文气质与精神风貌有非常详尽的了解。

参观成都市博物馆-1

参观了解成都的历史文化

要想体验和了解成都文化,一顿火辣热烈的四川火锅是少不了的。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让大家领略美食之都的精髓。

16日一早,大家乘车前往向往已久的考古圣地-广汉三星堆考古遗址,这个也是本次活动的最重要的内容。

王冲老师为大家讲解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副主任王冲介绍三星堆情况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副主任王冲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们一行。王老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了考古工地一些情况: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始于当地农民燕道诚于1929年淘沟时偶然发现的一坑玉石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考古挖掘工作一直持续至今。

王冲老师给大家讲解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副主任王冲介绍考古遗址的情况

正在挖掘的遗址,是在2021年3月份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中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目前的考古发掘进程刚刚过半,已出土文物近万件。

走进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大棚内,一眼便能看见几个十多平方米的玻璃房子整齐排列。这些考古方发掘舱由钢架和玻璃构成,方舱内还有纵横的桁架,以及可升降的发掘小平台。

三星堆考古遗址

三星堆考古工地

王冲老师介绍说,现场的各种设备非常的先进,考古工作人员可以在发掘过程中,随时把获取到的文物信息输入到系统中进行分析。在考古发掘现场还有一个环境监测系统,除了对方舱内温度和空气湿度进行监测外,还会对整个发掘现场土壤环境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

王冲老师为大家讲解-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副主任王冲介绍三星堆考古成果

这样的考古方式让人感到非常震撼。以前叫田野考古,顾名思义就是在野外挖掘,不仅条件艰苦恶劣,设备和手段更是简单粗糙,近些年,随着人们对考古工作的认识和观念的不断提升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习主席提出:关心爱护考古工作者,积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为考古事业、文物保护、历史研究创造良好条件。相比传统“粗糙”的手段就更加精细、高效、安全。特别是实验室考古理念的提出,更是为现代考古工作开创了新的方向和技术手段。

随队指导的李存信老师就是实验室考古的学科带头人。当年,他在挖掘江西海昏侯墓时,就创新的建立实验室考古模式,对于文物保护与修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如今的三星堆考古现场,又有了新的突破,直接把实验室建在了考古工地上,李存信老师感慨到:这个真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实力和各级领导对考古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三星堆这种与众不同的考古方式和取得的考古成果,完美的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参观三星堆博物馆

参观三星堆博物馆

随后,大家来到三星堆博物馆参观学习。这是一个集文物收藏保护、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专题性的遗址博物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部分珍贵文物都集中在这里。大家分别围在古方老师、李存信老师和王冲老师的周围,边看边问,认真学习,深刻了解和领会各位老师的讲解内容。对于每一件器物上所承载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等文物信息和符号特征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对于提高大家自身鉴赏水平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参观三星堆博物馆-1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收藏文化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实验室考古专家李存信为大家讲解出土文物

三星堆博物馆最为独特的地方是文物保护与修复馆,这里采用玻璃隔断形式把出土文物的修复工作直观的展示出来,观众可以沉浸式现场观摩文物修复师在修复文物的工作状态,让考古和文物修复的工作不再神秘,一下就拉近了专业工作和老百姓的距离,对文物保护的宣传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参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副主任王冲介绍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情况

王冲老师特别给大家做详细的介绍和讲解。大家一直沉浸在参观、学习的氛围中。

金沙遗址博物馆标志前合影

参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随后考察组一行来到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老师在馆门口迎接,并亲自做开场讲解:“金沙遗址发现于2001年2月,分布范围约5平方公里,是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并被评选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不仅是成都市城市形象标识的核心图案,更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识”。

王方老师亲自为大家讲解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亲自讲解

“金沙遗址的发现,复活了一段失落的历史,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谜找到了有力证据。”“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华夏文明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中华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佐证”。王方老师的讲解,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参观金沙遗址博物馆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内部情况

参观完金沙遗址博物馆,整个活动也就结束了。但是,大家却觉得意犹未尽。因为这次的成都之行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感到非常开心和满足,颇有成就感。

原定11月份的活动,因成都的突发疫情,被迫推后一个月。然后,就是在煎熬了二十多天后,等来了可以举办的好消息。为了能够顺利进入成都,所有人严格的遵守当地的防疫措施,每一个参与人员都是持有绿码和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前来报到参会的。这样的经历,令人终身难忘。

参观金沙遗址博物馆-1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建在考古遗址上

最后非常地感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给考察组提供的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所有的参与者,都感觉收获满满,不虚此行。这对于大家“更好的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将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会议合影

活动合影

特别有意义的是,本次活动以考古专家的讲座开始,以博物馆的参观学习结束。充分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也为考察组“文物活化 考古中国”的公共考古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遗址文物赏析


责任编辑:廖孜